学校信息中心开展通讯员培训活动
学校信息中心开展通讯员培训活动
按照部门工作计划,11月份是校信息中心通讯员系列培训月,6日下午第三节课,以张清珍主任为首的通讯员老师们齐聚一堂,开始了学校通讯员培训的第一节课。
此次培训的主题是:消息写作的几点要求。课上,张主任深入浅出的介绍了消息写作的四点要求,要求老师们能够结合学校各部门的工作特色,写出水平,写出新意,同时她指出了近阶段通讯员稿件中存在的不足:稿件扎堆、时效性不强、新闻点不够敏锐、格式不够规范。
张主任希望大家能够利用业余时间多读多练,从工作的细节入手,向亮点要质量,争取写出高水平的稿件来。
(下附:消息写作的几点要求)
文/信息中心
二○一三年十一月七日
消息写作的几点要求
消息在写作上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内容要新鲜,写作要快,讲究时效性 ;二是事实要准确,不能闭门造车,夸大虚空;三是要写得通俗、生动、形象,具有可读性;四是要对语言进行反复锤炼,讲究逻辑性。下面,我们从结构和内容上来看一看怎样来写好消息。
(一)结构上:“倒金字塔”式写法
在新闻报道,尤其是消息的写作中,“倒金字塔”是传统的构成方法。新闻同小说和电影的结构完全不同,或者说正好相反。一部小说或一部电影,作家把绝大部分篇幅用于创造情节和表现人物上,而把高潮放在结尾。特别是目前风行的电视连续剧,一般要到结尾处才有结果。但是,新闻却不是这样。新闻是“倒金字塔”形的,一开头即写到要害处。
早期的新闻也不是采用“倒金字塔”写法的。记者那时是按时间顺序写消息,在报道事件时,把最新的发展写在消息的最后。但是,在美国内战时期,电报是个新发明,性能还不太可靠。消息是通过电报传回报社的,在发生故障或者电线被割裂时,记者的消息就被打断了。结果是,写在最后的最新消息往往传不到报社,于是,记者为寻求出路,开始把最新的情况写在消息的最前面。
“倒金字塔”式的新闻结构的价值已为历史所证明,也被众多的记者和编辑所接受。但是,也有不少人对它提出批评,认为这不是一种自然的叙述方法,因为一开头就出现高潮。特别是在视觉新闻媒体十分发达的今天,读者已经从广播或者电视里听到了有关新闻,因此应该更多地使用叙事体或描写式导语。尽管这些说法是有道理的,我们还可以有把握地说,“倒金字塔”的新闻结构将在“朴素地表述事实方面继续占支配地位”。我们在使用更为复杂的写作技巧之前,要很好地掌握这种方法。
(二)内容上:让消息“活”起来
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形象和生动。一篇成功的消息,必须体现这一特点。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让消息“活”起来这个话题。
1、身临其境,耳闻目睹,避免空洞的说教
有人说,在新闻写作上需要有新的突破,要善于把概念的表述诉诸于充实具体的形象,使我们报道内容可闻、可见、可触、可感。在这里,就要做到“我在现场”,这样才能将受众带到新闻现场,增强读者的阅读欲望,特别是在我们红盾信息网这样的网络媒体中,可以增强读者的浏览兴趣。目前我们大部分人仍然采用过去那种传统的说教式的方法写消息,陷入了传统的口号化、标语化,殊不知写出来的东西必须有血有肉,忌讳过时而机械的口号。
2、采用一些散文的笔法写消息,让读者在阅读后获得审美愉悦
让新闻活起来,增强可读性,采用一些散文的笔法是十分重要的手段。曾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新闻名篇享誉全国的一代名记者穆青曾在1963年提出尝试用散文笔法写新闻的观点,即现在常说的新闻写作散文化。在新闻写作中引进散文写作手法,比如将散文以情感秩序为主的开放式结构引入新闻写作当中,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用以增强新闻作品美学价值的常用手段。尝试散文式消息的写作,也是一种有益尝试。
3、运用口语化表述写消息,增强新闻可读性
语言中最具亲和力的莫过于口语,新闻若能采取口语化表达,能极大地增强新闻传播的亲和力。首先,口语具有浓烈的人情味。口语是人们面对面沟通、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交流语言,若能在新闻作品中恰到好处地使用这类语言,将能营造一种接受性较强的面对面人际传播情境,使受众感受到浓烈的人情味,吸引住受众的心灵视线。其次,口语能增强作品的易读性。口语在结构上不似书面语言严谨、规范,多以短句为主,易读、易记、易懂,这种立体声语言如果运用到新闻作品中,将增强作品主体在音韵上的和谐性,使新闻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种极强的语言流畅性也从一定意义上有利地拓宽新闻的传播领域。再者,口语能释缓读者的心理压力。口语多采用人们熟悉的词汇和句式结构,它的随意性能让读者能以一种较为放松的姿态融入到阅读过程中去。
四、消息写作的误区
我们写信息报道,写出来的东西要么空乏无力、没有说服力;要么无法吸引受众、致使读者阅读欲不强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多读、多看、多思考,提高消息写作水平,多出精品,更重要的是彻底摒弃为完成上级任务而写作的错误思想,变被动“要我写”为主动“我要写”,充分挖掘写作潜力,才能创作质量高、反响好的稿件。接下来,看一看我们在消息写作中到底存在哪些误区。
误区一:弱化标题
新闻学上有这样的定位: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如果眼睛不明亮,那新闻是很难吸引人的。我们平时在写作过程中,将大部分心思用在稿件的内容上,常常是写完稿后再起标题,想不出好的就随意编个了事,总觉得无关紧要。其实,这是陷入了弱化标题拟定环节的误区。标题绝对是一篇稿件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我们阅读消息时,最先看到的常是新闻的标题,一个好的标题会抓住受众的眼球让他不由自主被吸引着看下去;而一个索然无味的标题只能让你一扫而过不想再探究下面的新闻。因此,我们要多在标题拟定上下功夫,要按照创新、贴切、准确、精炼等原则做好每一个标题。
误区二:角度错位
大家都知道,我们负有及时宣传报道本单位大事要闻的职责。为此,我们大家都付诸了极大努力,但写出的东西质量却不是很高。主要问题还是出在消息的采写角度上。我们的报道应该精益求精,努力增强报道的新闻性、亲民性、创新性,尤其在调整报道方向、拓展大众视角上下功夫,要善于从小的新闻素材中提取最有价值的新闻点。比如,基层会议和基层领导的活动不是新闻,而会议里出台的重要举措和领导强调的工作导向才是重点,我们在写作时只有避开会议角度将这些新闻要点“拎”出来,稿件才能出彩。如果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那角度就是新闻的灵魂,找准了新闻的角度,也就找到了报道成功之源。
误区三:贪大求全
我们在写作时,总想把单位的各项工作全面地反映出来,写消息时就不得要领地“一、二、三、四”方方面面都想带上一笔,殊不知,那也是陷入了另一个消息写作的误区:贪大求全。我曾经有段时间在新闻写作时常会不自觉地带有机关应用文写作的痕迹,把稿件写成了总结报告式,总想面面俱到,却面面不到。其实,在消息写作中是要求的是一事一题,一篇消息只需说清一件新闻就可以了,如果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那这篇消息就很难写出质量了。
上一篇:德育处召开本处室工作会议